四特酒產自江西省樟樹市,酒廠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婁隆源』酒坊。
說到四特酒的名稱,起源於民國時期,當時樟樹地區酒坊為了彰顯自己的酒品質優良,會在酒標和酒瓶上貼個特字,『婁隆源』酒坊以『大鵬』為商標,貼了四個特字,後來人們稱之為『四特酒』。
說到四特酒,其是特香型白酒的代表。
特香工藝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合茅臺、洋河等酒廠工藝之所長逐漸形成而來。
上個世紀70年代,在白酒專家的指導下,該廠開始試制精制四特酒,特香工藝便是這樣一步一步慢慢積累而成。
特香型白酒運用以整粒大米為原料,大曲面粉麥麩加酒糟,紅褚條石壘酒窖釀造。
而這種工藝,使其釀出的酒有獨特的風味,這也是其成為獨立香型的一大原因。
說到特香的提出,始源於上個世紀80年代,那個時期的四特酒個性鮮明,三香融合但又不是其中一種香型的完整呈現,因此都不靠;現在的四特酒,風味向大眾口感靠齊,口味確實做淡了,因此更偏濃香的感覺。
對於想要深入了解特香的酒友,我建議試試80年代的四特酒。
說到80年代四特酒,我喝過兩款產品,一款是80年代中後期的啤酒蓋四特酒,一款是80年代中後期的陶瓷瓶四特酒,對於這兩款酒,雖然風格路數一致,但檔次卻不一樣。
陶瓷瓶四特酒的品質明顯比啤酒蓋四特要好,陶瓷瓶四特酒體飽滿一些,口感連綿一些,啤酒蓋四特尾段收口要快一些。
對於老四特,我通過品鑒陶瓷瓶四特來解讀一下該特香的風格特點。
倒酒聞香,此酒香氣中有明顯的草木灰、焦香和芝麻香,並帶有一絲米飯香氣,整體的香氣有點像熄滅的篝火堆,香氣個性很強,但很粗糙,沒有愉悅的花果蜜甜香或醬型的窖底陳曲香協調;入口品鑒,此酒入口有焦苦味和甜味的復合味道,這種口感有點像藥糖漿的感覺,藥的苦味和糖漿的甜味產生激烈的碰撞,酒到中段,口感開始變甜,隨著酒味的持續,甜度越來越大,並逐漸向膩甜的角度轉變。
入口香味上,酒體入口味道重,沖擊力強,草木灰、焦香、芝麻香復合的碳灰味道明顯,酒到中後段,這種味道開始弱化,到了尾段,此酒有焦香和芝麻香回味,回味較長。
整體此酒個性極強,舒適度一般,值得酒友圈發燒友們解惑。
相比之下,現在的四特酒風格與之完全不同。
在我喝過的新四特酒中,風格最為純粹的是11年的四特十年,四特十五年60°小酒和四特二十年。
以四特十年為例,我的這瓶是20110927批次54°的特香酒。
倒酒聞香,此酒糟香比較突出,香氣中帶有花香、米飯香和蜜香,窖香明顯但不出頭,畢竟其是條石泥底窖池,釀出的酒多少還是有濃香特點;入口品鑒,此酒入口醇甜,酒體連綿,酒體醇和感不夠,粘稠度不夠,尾段收口幹凈,酒體甜味以蜜甜、糟甜為主,帶有醇甜。
香味不夠豐富、細膩。
相比11年四特十年,四特十五年60°小酒則香氣更加強勁一些,口感更加凌厲一些,綻放感更強一些,整體這款小酒是強化版的四特十年。
相比四特十年和四特十五年60°小酒,四特20年的老練感更好,其基酒年份較長,香氣中有老練的陳香。
我的這款四特二十年是酒友圈一波寄我的樣品,倒酒聞香,此酒香氣有淡淡米殼的香氣,這種香氣與陳香協調,除此之外,其糟香、花香、蜜香表現得恰到好處;入口品鑒,此酒入口醇和,酒體連綿,入口米殼香、陳香、糟香、蜜香、米飯香協調,酒體連綿,一致感不錯,中後段收口,尾味不夠長。
整體此酒有自己的特點,表現中規中矩,水平與80年代陶瓷瓶四特酒旗鼓相當,但相比高端濃香酒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除此之外,我還喝過四特錦瓷五星、國韻和十五年大瓶酒。
在更早的時候,我也喝過弘運和雅韻,但那個時候我的品鑒能力有限,細節感受已經描述不出來了。
我的錦瓷五星是16年批次52°的酒,此酒香氣特香比較典型,入口酒體有一絲醇綿感,酒到中段能夠感受到一絲瀘州濃香的特點,尾段收口較快,整體此酒主體是純特香酒,帶有一絲濃香感覺。
相比之下,四特十五年雖然是四特的高端酒,但其香氣中能聞到一絲瀘州百年老窖的窖陳味,入口品鑒,此酒更加醇和連綿,口感更加舒適,整體濃香特點比錦瓷五星更強。
不過檔次與之相似的四特國韻瀘州濃香感覺則更上一層樓。
我的四特國韻是酒友圈一波給我寄的樣品,相比四特十五年,此酒的瀘濃特點有點壓制特香風格,不過對比瀘州釀藝,此酒倒是更多表現出特香的風格。
整體對於四特國韻和十五年,其酒體設計基於大眾,將瀘州百年老窖的復合窖香融入其中,彌補了特香本身香氣不夠豐富、細膩的弱點,而這也讓其更易於大眾接受。
總的來說,從酒友角度,個人建議想要了解特香的朋友可以解惑一下11年的四特十年和80年代的老四特酒,其分別代表了老特香和新特香風格,對於特香酒,不管是老特香還是新特香,品質相比高端的濃香和醬香酒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們感受她,更多是感受她的個性。
最後,關於我對這些四特及特香酒的品質理解,作為酒友及行業的您怎麼看?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我們一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