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說起茅台酒,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茅台的品牌故事宣傳裡,早在漢武帝時期茅台地區的枸醬酒就得到過『甘美之』的贊譽,但真正算起歷史來,茅台酒歷史至今不過300來年。
在茅台這百年歷史裡,對茅台酒影響最大的有這麼幾個人,這些人或是開創了一大品牌,或是改進了釀酒工藝,都對茅台酒的誕生做出了巨大貢獻。
因此在茅台鎮的國酒文化城中,為了紀念這些有大貢獻的人,後人塑立了他們的雕像。
這幾尊人物雕像,矗立在綠樹掩映的園林中。
今天要介紹的幾位分別是:華問渠、王秉乾、賴永初和李興發等人。
為什麼國酒文化城裡要有這幾個人的雕像?
這幾個人與醬香白酒的發展有什麼關聯呢?
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醬香白酒的發展歷史吧……
1
歷史中的茅台酒
茅台地方釀酒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記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的故事,說當時唐蒙出使南越,把當時南越國《今茅台鎮所在的仁懷縣一帶》所產的枸醬酒帶給漢武帝,得到武帝』甘美之『的贊譽。
茅台地方真正有史可考的釀酒歷史則是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燒房』將其產酒正式定名為茅台酒。
《茅台的首款高端酒『珍品1704』就是為了紀念這一年份》
清《舊遵義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台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台『酒冠黔人國』。
至今仁懷市還有以紀念這位詩人的』鄭珍路『。
及至民國時期,茅台鎮也受戰亂影響,白酒生產凋敝,『家家釀酒、戶戶儲酒』的盛況不再,幾十年間,茅台鎮本地說得上規模的酒廠,隻有成義燒坊《華茅》、榮和《燒坊》王茅、恒興酒坊《賴茅》,這三家酒廠就是後來茅台酒廠的前身。
2
華家孝子為母尋古法
華氏家族,是雲貴一帶的大商家。
到了華聯輝這一代,生意做得更是風生水起。
華聯輝的母親是茅台人,從小喝『茅酒』長大。
華家每年都會從茅台采購一批『茅酒』,以供夫人和招待之用。
進入亂世以來,華家夫人已經有六、七年沒有喝到家鄉的酒了。
老母親日漸衰老,再回到群山環繞的茅台鎮已是不太可能,隻得時時念叨家鄉。
華聯輝見老母親思鄉情切,也是心急如焚。
為了緩解老母親的思想之情,華聯輝到貴州其他地區收購白酒,給母親品嘗,可是老母親都還沒喝就辨出這些酒不是『茅酒』。
茅台鎮當地釀酒采用的獨特『回沙』工藝,使得酒有一種獨特的馥鬱酒香。
1862年,華聯輝回到茅台鎮,出資重建了一座酒坊——成義燒坊。
並且遍尋失散的茅台釀酒工人返回茅台鎮釀酒,復原了茅台獨有的『回沙』釀酒工藝。
就這樣,茅台鎮的中斷了六、七年的茅酒生產,開始恢復。
到了華聯輝之孫華問渠的時代,他擴大了成義酒坊的規模設備,酒窖也從12個增加到18個,年常量達到四萬多斤,達到建廠數十年最高紀錄。
後來成義酒坊並入茅台酒廠,華問渠擔任貴州省工業廳副廳長,為表彰其對茅台酒的貢獻,國酒文化城為其塑像以作紀念。
3
會調酒的商人
華聯輝是一個商人,他雖然重建了酒坊,但畢竟不懂釀酒、調酒。
下面要介紹的這個人,既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調酒師,這個人就是—王立夫。
王家自王立夫的祖父王振發經營鹽業開始發跡,成為貴州有名的大商家之一。
王立夫接掌王家祖業,開始了『多種經營』。
王家不僅經營鹽業,還開設油坊、佈莊等。
王立夫發現,茅台鎮地區原本蕭條的釀酒生意,再次繁榮起來,他決定創辦王家自己的酒坊——榮太和燒坊。
起初,榮太和燒坊所產的酒隻作為油、鹽生意的輔助品,供送禮之用《名為『天和號』》。
1879年,王立夫與生意夥伴石榮霄、孫權太合資成立對外銷售的酒坊,定名為『榮太和』燒坊。
自開設酒坊以來,王立夫醉心於調酒,加上天資過人,調酒的技藝爐火純青。
短短幾年,他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調酒大師。
他還優化了回沙工藝環節,將『調味酒』的選取和留存條件進行了整理。
茅台地方的醬酒釀造工藝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幾年後,另一股東王立夫病死,燒房落入石榮霄手中。
石榮霄原本姓王,後為石家養子,王立夫死後,石乃復為王姓,到石榮霄的長孫王少章時,燒房已為王家獨攬。
1930年前後,孫全太的後人孫明遠在軍閥部隊任職,借股權問題制造糾紛,要求清算歷年賬目。
是時王少章已死,由其弟王澤生接辦,王澤生知孫明遠難以對付,送去茅酒一千瓶了事。
以後,王澤生又仗勢迫使王立夫的後人『自願』退出,把燒坊據為己有。
1949年,王澤生死,『榮和燒坊』由他的兒子王秉乾繼續經營,窖坑由兩個增加到四個,酒的產量也由1000—1500公斤增加到3500—4000公斤,後來又增加兩個大窖,生產能力達12000多公斤。
4
三足鼎立
賴茅的歷史則比王茅、華茅要短,早在1915年,王華兩家的茅酒就已經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拿到獎項,但直到1929年,銀行家賴永初才與朋友周秉衡合夥開辦『衡昌』燒坊。
賴茅起步雖晚,但後來居上。
賴氏家族在貴州地區有諸多錢莊銀號,可謂富甲一方。
到了解放前,賴家的銀行遍佈西南5省甚至香港也有分號。
賴永初看重了白酒保值、增值的獨特『資本屬性』,開始運作白酒生意。
1941年賴永初收購衡昌燒坊全部股權,衡昌燒坊改名『恒興燒坊』。
在強大資金支持和金融界先進的管理方法幫助下,恒興燒坊一躍成為茅台鎮著名的酒坊之一。
再後來,賴永初首創以姓氏為品牌的『賴茅』,並設計了飛鷹牌賴茅商標,引起華茅兩家效仿。
至此,華家的成義燒坊、王家的榮和燒坊、賴家的恒興燒坊,這三家茅台鎮最大的酒坊呈三足鼎立之勢。
這一態勢,一直延續到1952年。
國酒文化城中最後的幾尊雕像,三家燒坊《茅台酒廠的前身》的老板,王秉乾、賴永初、華問渠,正是他們的奉獻,才有今天的茅台酒。
5
中國白酒的裡程碑
『茅台酒』,這個詞在1955年以前,泛指茅台鎮出產的酒。
其最好的茅台酒,當屬華家的成義燒坊、王家的榮和燒坊、賴家的恒興燒坊這三家。
1951年起,新中國進行『三大改造』,收購這三家酒坊,合並成為國營『貴州茅台酒廠』。
從此,李興發,登上了歷史舞臺。
李興發是一名釀酒技術員,師從恒興燒坊掌火師傅《調酒師》鄭義興。
經過幾年的時間,他從一個技術員,升任茅台酒廠技術副廠長。
在這個崗位一幹,就是幾十年。
『華茅』、『王茅』、『賴茅』這三家的酒,雖然都是回沙工藝釀制,但是味道有著顯著的不同。
坊間也會討論『誰家才是茅台酒的正宗』。
經過李新發、季克良等人長期研究,找到了這三家酒的共同特點,並在1965年將茅台酒的特點歸納為『醬香、窖底、醇甜《三個典型體》』。
這一對白酒味道的總結歸納,奠定了中國白酒香型區分的理論基礎。
20世紀80年代,中國白酒被劃分為醬、濃、清、米四大基本香型。
到了21世紀初,中國白酒香型特點再次細分為12個。
這都是緣於李興發對醬香型白酒這一白酒特點的總結歸納。
白雲蒼狗,醬香白酒的發展史,不過一百多年。
但是,醬酒發展的這一百多年裡,飽含著中國人的孝道、傳承、堅守、奉獻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