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藥酒的作用:
藥酒包含酒和藥物的雙重功效,但主要是藥用。
酒本身也有藥的作用;而且,酒可以把藥材中脂溶性、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全部溶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藥效。
酒和藥能互相提高作用。
如果說平時單用藥時能發揮三分藥力,那麼在藥酒中即可達六到八分。
而且酒和藥混合後,酒勁會加大,如果平時能喝半杯酒,對於藥酒,就隻能喝一口。
二:藥材選擇:
按其中所含的藥材性質的不同,藥酒可以分為動物藥酒、植物藥酒、動植物藥酒,以及礦物類藥酒。
常用的藥材有人參、蛇、枸杞、鹿茸、鹿鞭、冬蟲夏草、西洋參等。
酒最好用白酒《老白幹》,藥材整根或切片。
不同的酒對療效影響不大,一般根據個人喜好選取酒的度數和氣味。
酒量小可選38度左右的低度酒;酒量大可選52度左右的高度酒。
通常不選曲酒,因為曲酒是由酒曲發酵而成,其內含有的酒曲香會和藥物的氣味混合,產生怪味,令人聞起來不舒服。
通常多選老白幹或黃酒,與藥材混合後氣味清淡、芳香誘人。
白酒的好處是不容易變質,存放時間長。
但在南方偶爾也用果酒來制藥酒,其酒精含量少,對人體刺激較小。
使用果酒制作時,一般采用煮提法——將藥材煮好後,把藥渣去掉,取適量藥液兌入果酒中飲用。
藥材可以整根放,也可以切成3~5毫米的片劑或者段劑,但很少研磨成顆粒。
因為顆粒容易使藥液混濁,透光度不好,而且顆粒狀藥物溶解得快,濃度大。
除非需要快速溶解者,才會使用大塊的顆粒。
裝藥酒的容器多選磨口的玻璃瓶子,便於密閉、防止藥物氧化。
深色的瓶子最好,如果用透明的瓶子,要注意不要在陽光下直射。
藥和酒的比例搭配也有講究。
一般來說,浸泡後的藥材約占全部藥酒體積的1/3。
三:喝藥酒的量:
每次喝一兩半
將藥材泡入酒中,室內常溫保存,但是要注意密閉、避光,每天搖動數次,這被稱為『冷浸法』,是最常用的。
還有一種『熱煮法』——將藥材放入酒中加熱煮,可以溫陽解表。
但是此種做法酒易揮發,使度數變低,不宜長期保存,因此隻適合於短期內服用。
當藥酒的顏色不再加深,表明藥物的有效成分已經停止滲出,藥酒濃度已達到最大,就可以服用了。
一般來說,動物類藥酒浸泡1~2周才可以服用,而植物類藥酒3~5天就可以了。
有些貴重藥材,可反復浸泡,離喝光前尚有1寸的液高時再次續入新酒繼續浸泡。
一旦出現下述情況,就不要服用了,如藥酒質地混濁、絮狀物明顯、顏色變暗、表面有一層油膜、酒味轉淡、有很明顯的酸敗味道等。
飲用時,每次喝一兩到一兩半。
不善飲酒者可將藥酒兌在黃酒或冷開水中,按量飲用。
滋補類藥酒服用時間沒有限制;而治療用的藥酒,最好不要在空腹或者吃飯時用;安神類藥酒,適合在睡前1~2小時服用。
比如: 『風痛藥酒』:
主料:丁公藤19.2千克 白芷1.6千克 五加皮1.2千克 麻黃3.2千克 青蒿子1.6千克 當歸1千克 桂枝1.6千克 小茴香1.2千克 川芎1千克 威靈仙 1.6千克 防己1.2千克 建梔1千克 羌活1.2千克 獨活1.2千克 白酒(50°)192千克。
做法:
先將以上15味藥,除白酒外,混勻,再加入白酒密封浸漬,夏、秋45天,春、冬60天,濾取上清液,將藥渣壓榨,榨出液與浸液合並,靜置4天,濾過即得。
服用方法 口服,常用量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功效:
祛風通絡,散寒止痛。
用於風濕寒痹,四肢麻木,筋骨酸痛,腰膝乏力,老傷復發
比如: 『復方炙草烏藥酒』
主料:炙草烏100克 威靈仙200克 穿山龍300克 40%食用酒精適量。
做法:
取生草烏加10餘倍水,加熱煮沸,煮3~4小時後(揀大號用刀切開,以內無白心,舌嘗不麻為度,即可)將水燜幹,取此灸草烏壓榨與威靈仙、穿山龍粗末混合,用滲漉法提取進行收集,最初的滲漉液850毫升,另器保存,繼續滲漉,收集滲漉液約2000毫升,過濾,取低濕蒸發至成軟膏狀,加入最初收集的漉液850毫升,加食用乙醇(75%)使成1000毫升即得。
服用方法 口服。
每次10毫升左右,每日2~3次。
功效: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用於風濕性關節炎。
比如:『風濕止痛藥酒』
主料:白酒(8000克) 烏梢蛇(45克) 《豕希》薟草(150克) 川烏頭(15克) 附子(15克) 露蜂房(45克) 甘草(15克) 紅花(30克) 青風藤(30克)
輔料:絡石藤(60克) 南藤(60克) 穿山甲(45克) 蜈蚣(30克) 全蠍(45克) 地鱉(45克) 牛膝(15克) 桂枝(45克) 桑寄生(45克) 白砂糖(2000克)
做法:
1.將以上各藥碎斷,裝入佈袋,放在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天攪拌一次,浸泡30-40天後取出佈袋壓榨,合並,過濾,濾液加白糖,攪拌溶解,密封,靜置15天,過濾,即成。
2.每日服二三次,每次服10-15克,孕婦及小兒忌服。
功效: 祛風散寒,除濕通絡,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