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好的中國白酒首先必須是純糧固態法白酒,然後要做到色、香、味、體、格等俱佳。
隻有按照這個標準,你才能理解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有那麼多酒友常常拿著一瓶包裝的冠冕堂皇、生產檢驗也合格的酒品吐槽道:『我TM又喝到假酒了!』可不咋地,當一瓶酒香氣寡淡,口感異雜,香味古怪,飲後上頭,即使它合法合格,你還能稱之為好酒嘛?
這種**不承認但消費者普遍感覺如此的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原因在於市面上70%左右的酒品是『酒精酒』即所謂的『新工藝白酒』,而『新工藝白酒』主要問題正是『添加物雜和香味不協調』,使的適應了中國傳統白酒的消費者靠感官就能判定是『假酒』『差酒』。
當然他們說的『假酒』是指假的純糧酒,而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假酒。
那麼說市面上70%左右的酒品是『新工藝白酒』,有依據嗎?
——這顯然不符合很多人的常識!筆者曾嚴肅向一位酒業新媒體年輕的記者指出這一點時,遭到了強烈的反駁和堅決的質疑。
很顯然,誰也沒有條件和能力真的把市面上所有流通的白酒給凍結了,再一瓶一瓶地化驗,以此形成依據。
但我們依然可以找出其它依據。
1999年中國新工藝白酒大師、剛剛去世的國家級專家沈怡方在自己的論文《試論白酒工藝的調整》中就明確指出,新工藝白酒約占70%的市場。
另一位白酒業泰鬥級人物熊子書也在他的論文《新工藝白酒:下個世紀的白酒主流》中證實了這個判定,並且預言新工藝白酒將成為21世紀中國市場的主流。
2011年《時代周報》記者查找了國家統計局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用食用酒精制作的白酒近200萬噸,占整個白酒行業總產量的72%以上。
我以為上述證據足以表明,市面上流通的酒品從上個世紀末就已被『酒精酒』『新工藝白酒』侵蝕過半。
以長期浸淫在白酒行業的資深從業人員按2017年的物價水平斷言:現在市面上流通的酒品,200元以下的醬香型白酒、100元以下的濃香型白酒、50元以下的清香型白酒,基本都是『液態法白酒酒』,或者『固液結合法白酒』,基本不可能是純糧固態白酒。
前面說的那位酒業新媒體面對證據卻依然繼續否定,悲情的哭了:『你說不能代表市場主流,我相信市面上70%左右的酒品不是酒精酒』雲雲。
在很多人看來,代表市場主流的各大型名酒廠,而他們一定不會被『酒精酒』『新工藝白酒』侵蝕。
何其幼稚?
2012年8月財經網研究了某名酒廠《上市公司》的中報,顯示其上半年采購食用酒精4千萬元折算6千多噸,爆出『勾兌門』。
業內人士表明:這個數據說明該名酒的大部分酒品是用酒精勾兌出來的。
更為牛逼的是:該名酒廠對外承認了這個事實。
2013年央視《焦點訪談》在4月15日曝光了白酒行業以酒精酒冒充糧食酒進行銷售的普遍現象。
原來所謂糧食酒竟然是酒精+香精+糖精+水勾兌而成,甚至還有添加敵敵畏模仿純糧酒的白酒。
更不用說,白酒行業的依然泛濫的弄虛作假現象了。
比如,2014年1月央視曝光了年份酒市場的造假亂象。
據報道,有些酒廠建成才三年,就開始賣三十年的年份酒。
一瓶年份酒甚至隻含有幾滴老酒,而消費者卻蒙在鼓裡《其實一些名酒廠的年份酒也都是如此》。
比如,2015年10月27日,新京報記者對北京某酒類批發市場的四種濃香和醬香型白酒進行了敵敵畏成分檢測。
其中一款瓶裝酒檢測出現顯色反應,疑似添加敵敵畏。
再比如,2016年4月18日中國之聲報道,廈門警方破獲 『1.18』特大假酒案。
案犯從茅臺鎮購買劣質散酒,灌裝成茅臺酒銷往北京、上海、山東、江蘇等近20個省市,案值高達近億元。
……
在這樣的行業背景和市場環境下,消費者喝到差酒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