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
近幾年,
國民消費力和對品質生活要求的提升,
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葡萄酒市場的繁榮發展。
時下越來越多人喜歡紅酒為什麼?
是因為愛嗎?
責任嗎?
不,是因為紅酒自身散發的迷人魅力。
但國內不少酒友存在對紅酒的一些錯誤認識!
今天紅酒君帶大家來解決這些心理誤區~
誤區一:喝葡萄酒要小口抿
小口抿?
我聽見了釀酒師們心碎的聲音……他們耗盡了心血,就是想讓自己的酒變得柔滑順口,讓你大口吞咽時非常愉悅,現在你竟然一杯酒要喝一頓飯?
!葡萄酒不必像廉價啤酒那樣猛灌,但也可以大口一點喝,讓單寧的感覺充滿你的口腔吧。
誤區二:葡萄酒開瓶之後要一次喝完
開瓶之後,葡萄酒就會開始流失味道,快點喝完最好,當然喝不完也沒關系,把塞子塞回去,放進冰箱,一周之內喝掉就行。
放了幾天的葡萄酒會變得不如剛開瓶時好喝,但它還是葡萄酒,不會一下子變成葡萄醋的……如果你覺得不好喝了,可以拿來做菜,或者加點香料做成熱紅酒。
誤區三:葡萄酒一定要醒酒
這個問題,全世界的釀酒師和品鑒師有著巨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要看品種,有人認為要看飲用環境,有人認為葡萄酒根本不需要醒,剛開瓶是一個階段,開瓶半小時後一個階段,一小時後又是一個階段……總之,你願意的話可以放在一邊讓他醒,不願意的話直接喝吧,喝酒這事沒什麼絕對標準,你高興就好。
誤區四:喝葡萄酒一定要用高腳杯
其實吧,酒好不好喝,心情最重要。
專業的酒杯能夠幫助酒本身發揮它的優勢,然而你畢竟不是專業人士,不必事事苛求這種細節。
酒是拿來喝的,不是拿來裝逼的,情之所至,對嘴吹瓶子也是很爽的。
誤區五:葡萄酒要有掛杯才好
所謂『掛杯』,就是葡萄酒會附著在杯壁上、緩緩地往下流,看上去就像掛在杯子上。
多年來,掛杯一直被裝逼犯們神話了,仿佛葡萄酒不掛杯就不對……然而事實是,現代葡萄酒基本沒有不掛杯的,而且掛杯掛得非常明顯。
簡單科普一下,掛杯現象源自液體本身的表面張力,越濃的液體就越容易掛杯,不信你拿蜂蜜或者墨汁試試。
早期人類的釀酒技術不過關,導致有些葡萄酒很稀薄、像水一樣,讓掛杯成為葡萄酒好不好的標準。
現在技術早已革新,還拿老標準衡量新事物,本身就不對吧?
誤區六:葡萄酒法國最好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印象,正如許多國人認為『最好的啤酒在德國』一樣《其實公認的啤酒第一名是比利時》。
法國的葡萄酒整體水平不錯,然而全世界出產葡萄酒的地方很多,法國隔壁的西班牙、意大利,甚至你們沒聽過的格魯吉亞、羅馬尼亞,以及眾多新世界國家,出產的紅酒都不比法國的差。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葡萄酒好不好,隻有你親自喝了才知道。
真正懂葡萄酒的人,不會玩簡單粗暴的二分法,也不會玩『XXX最好』的標簽化思考——這都是忽悠,卻有很多人跟著瞎起哄。
誤區七:軟木塞比螺旋瓶蓋好
又是一個奇怪的印象,好像螺旋瓶蓋會讓葡萄酒顯得很廉價?
眾多廠商表示我們冤吶……舉個例子,新西蘭酒因為產量的問題,均價比較高,但它經常被認為是便宜貨,因為它多半是螺旋瓶蓋。
澳大利亞著名品牌奔富,在歐美市場以螺旋蓋為主,為了中國市場特別做了軟木塞版本,生怕賣不出去——但是奔富的酒真的很棒。
這就叫印象病。
有些酒廠不用軟木塞,因為軟木塞本身有味道,可能會感染到葡萄酒純凈的果味——這一點在新世界強調自然果香的葡萄酒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所以許多新世界酒廠會摒棄軟木塞。
一個很簡單的類比問題:穿奢侈品牌的人,一定就有品位嗎?
誤區八:葡萄酒兌雪碧很土鱉
有一種葡萄酒喝法叫Sangria,紅葡萄酒 + 果汁 + 汽水 + 利口酒或白蘭地,起源於新世界;另一種喝法叫Calimocho,一半紅葡萄酒 + 一半可樂,倒入加冰塊的烈酒杯中,起源於西班牙;還有一種喝法叫Limo-Rouge,紅葡萄酒 + 檸檬汽水,在法國的夏天很受歡迎。
你沒看錯,你們覺得很高端的法國人,也往葡萄酒裡加雪碧。
對於一瓶品質不算特別好的葡萄酒,或者是一瓶便宜的葡萄酒,你樂意怎麼喝就怎麼喝。
如果它是一瓶還不錯的酒,或者是一瓶有點貴的酒,加雪碧確實有點暴殄天物。
然而話又說回來了,喝酒不是儀式,沒那麼多繁文縟節;我們崇尚智識而隨性的生活態度,隻有把自己從無謂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你才能擁抱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