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的『葡萄酒冰桶』。《圖+文》

在美國溫特圖爾博物館舉辦的『開瓶!葡萄酒——物件與傳統』專題展上,有一件康熙年間的青花纏枝菊紋大碗,為著名收藏家利奧·霍德洛夫及夫人向該館捐贈的200多件中國外銷瓷之一,碗身飾有『喜鵲登枝』和『松鶴延年』等8幅中國題材圖案,但口沿卻像長城的垛口一樣,均勻地開有8個U形凹口。

好端端一隻青花碗,為什麼要開幾個豁口呢?

與葡萄酒有什麼關系嗎?

這種碗叫做『蒙蒂斯』《Monteith》,關於它的用途和來歷,最早出自1683年的一篇文獻,一位名叫安東尼·伍德的牛津學者記載道:『這年的夏天,出現了一種口沿有缺口的盆或碗,可以把酒杯的杯腳掛在那裡,以便將杯身倒懸著浸入冷水中使其冷卻。

這種容器被稱為‘蒙蒂斯’,緣自一位被叫做‘蒙蒂斯大人’的蘇格蘭怪人的名字,他當時穿的鬥篷或外套披肩下擺有一溜U形凹口』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為酒杯降溫的器皿!參閱一些拍賣行的拍賣記錄,康熙年間類似的8個開口碗形青花蒙蒂斯,直徑通常為32厘米左右,高度通常在16厘米上下,足有臉盆那麼大。

早在光緒年間,曾遊歷西洋的袁祖志就在《涉洋管見》指出:『中土酒必溫而飲之,泰西則皆冷以嘗之』有關研究表明,當葡萄酒的飲用溫度高於20℃時,酒精的氣味將會凌駕於酒香之上;適當降溫則會使酒香更加宜人,酸度、甜度和單寧的表現也更加完美。

專門針對葡萄酒制造紅外線測溫計的Nuvo Vino公司列出的適飲溫度建議是:起泡酒6℃~8℃、幹型加烈葡萄酒7℃~8℃、白葡萄酒8℃~12℃、桃紅酒10℃~13℃、紅酒13℃~19℃,甜型加烈葡萄酒17℃~19℃。

為了達到恰當的適飲溫度,我們需要把酒瓶插入加冰塊和水的冰桶進行冰鎮。

但在17世紀的某個夏天,冰塊並不那麼好找。

即使有冰塊,如果把冰好的酒斟入溫度較高的酒杯,酒的溫度也會迅速上升。

於是,蒙蒂斯便應運而生。

蒙蒂斯的設計非常合理:通過旋轉杯腳,可從不同角度冷卻杯身;杯腳和杯柄露在外邊,既弄不濕,又保持室溫,拿起來舒適;8個開口掛8隻杯,正好一桌。

溫特圖爾博物館前身為杜邦公司創始人的曾孫亨利·弗朗西斯·杜邦的莊園,本次展覽的300多件展品,大部分為他生前收藏的葡萄酒器皿,其中便有一件乾隆年間的青花牡丹紋蒙蒂斯,器型像個水仙盆,也是8個開口,盆身正面的五彩徽章紋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查斯德林家族的族徽,據稱原始出處為18世紀荷蘭萊頓市市長科內利斯·安東尼·查斯德林的府邸。

紐約蘇富比曾在2011年拍賣過一件器形類似的雍正年間五彩纏枝菊紋雙耳四獸足蒙蒂斯,寬56.5厘米,高31.8厘米,10個開口,以10.45萬美元落槌。

蒙蒂斯是中國古人參與西方葡萄酒文明的重要物證,但由於咱們不使用這種器皿《咱們需要的是燙酒壺》,至今沒留下一個正式的中文名。

而把康乾盛世景德鎮燒造的器物直接叫做『蒙蒂斯』——比如『康熙青花蒙蒂斯』或『雍正五彩蒙蒂斯』之類,聽著別扭,有些對不住咱先人。

從蒙蒂斯的用途及器型來看,順延『冰桶』概念,或可姑且叫做『冰池』。

當然,我們更期待收藏界的專家依照『葵口碗』、『菊瓣盤』、『梅瓶』之類的思路,取個風雅的中文名才是。

通過一些拍賣記錄可以得知,歷史上還出現過法國塞夫勒瓷和日本伊萬裡瓷的蒙蒂斯,以及銀制、銅制、錫制的蒙蒂斯。

大約是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制冷技術的廣泛應用、生活節奏的加快、酒杯尺碼的越來越大,蒙蒂斯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煙塵中。

偶爾現身博物館或拍賣會的蒙蒂斯告訴我們:過去的人們多麼講究,過去的生活多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