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火爆帶給酒業的思考。《圖+文》

摩拜、OFO……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春節剛過,猶如春風拂面,共享單車突然之間『火』了。

單位和身邊的年輕人個個迷上了騎行,周末也放棄汽車不開,一股腦奔著路邊的小黃車、小藍車去了。

再遠的路也不可怕,只要有共享單車!

山不轉水轉。

細想起來,自行車行業也算『隱忍』了近20年了。

自從當年的『面的』開始竄入城市的大街小巷,自行車行業就成了越轉越慢的『山』。

近些年來隨著汽車進入家庭得以普及,電動自行車的興起,普通自行車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一個即將沒落的夕陽產業,多少年無人問津,市場萎縮得一塌糊塗,國內幾大名牌簡直入不敷出,隻能勉強度日。

但突然之間,自行車又火了,但激發它的並非全靠自身的『努力』,而是互聯網這股『活水』。

二維碼技術、移動互聯APP、移動支付等技術的成熟應用,突然之間讓自行車成了人人關注的焦點。

平時同樣一二百塊錢,無人問津的商場自行車,被等額的押金所取代,消費者卻紛紛慷慨解囊。

除了好事的財經媒體,似乎『為民請命,站在消費者角度追問押金』,誰還在意『這點兒小錢』呢?

況且這筆費用隻是換了個存錢的地方,又不是不還你!

坐下來分析你會發現:從消費者的角度,實際上更多的嘗鮮者並不是想買一輛自行車,隻是想在不購買形成負擔的情況下拿來體驗手機帶來的方便,從而不發不可收拾。

但從運營者的角度來說,共享單車模式認我們見識了一些新的東西。

一種全新的經營觀念,消費者臨時支付的押金,完全可以成為企業運轉和服務的保障之一。

連金融專家都不鼓勵大家存錢過日子,認為借貸更劃算,消費者借錢給商家讓他搞好經營與服務,又有什麼不行呢?

回到傳統行業本身,觀念的改變可能是影響行業最大的因素,在這一點,從業者本身往往由於視野的局限性,並不具備主動出擊的優勢,其能做的也許隻是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產品品質,靜觀其變。

白酒價格jiage.9918.tv/

傳統制造業對於互聯網行業來說卻完全不同,他們需要前者的產品優勢,結合自身的互聯網技術來達到服務的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講,共享經濟奇幻外衣下包裹的就是『服務』二字,互聯網是連接產品與消費者的有效工具,互聯網更應該歸入服務類的第三產業。

共享單車現象也說明,在商業結構變化的當下,共享經濟正在侵占原有的實體經濟的紅利『蛋糕』,實體經濟應該在下遊更多的嫁接服務,避免自身淪為觀念呆板的低端打工者。

以酒業為例,從原來的站位產業鏈頂端,居高把控原料采購與下遊分銷,穩賺利潤,轉變為更大產業鏈條上的配角,生產型企業可能面臨較大的心理落差與不適感,但最佳的方案是更快的融入宏大的產業重構,以自己的品質、品牌優勢,去吸引更多跨界合作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