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購買葡萄酒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市面上販售的葡萄酒大多數是750毫升的,那麼,為什麼葡萄酒廠家普遍使用750毫升的酒瓶灌裝呢?
今天,就來為您解答這個疑問。
公元前5000年,人類開始釀制葡萄酒,在外高加索地區、兩河流域、埃及、希臘等地,人們用一種叫『Amphorea』的雙柄陶罐來儲存葡萄酒。
到了17世紀,玻璃的吹制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因為玻璃酒瓶造價低、輕便、衛生等特點,逐漸成為了儲存葡萄酒的主流器皿。
然而由於當時沒有機械化的吹瓶技術,所有的玻璃瓶均為人工吹制,每個瓶子的大小也就由不同工人的肺活量來決定,通常介於650毫升到850毫升之間,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而後,葡萄酒瓶的形狀開始逐漸成型。
1821年,英國率先研發出了機械磨具化玻璃生產,酒瓶的容量終於趨於統一,並根據產區與葡萄品種的風格特點,發展出各式瓶型。
20世紀70年代期間,美國和歐盟相繼出臺法律規定:容量在500毫升和1000毫升之間的葡萄酒,必須使用750毫升容量的瓶子《法國汝拉黃酒除外》。
在美國和歐盟的影響下,750毫升的葡萄酒瓶最終成為了國際通用的標準酒瓶。
為什麼是750毫升呢?
早期,英國作為法國葡萄酒的最大進口國,一直以加侖(gallon)作為葡萄酒的單位。
出口到英國的波爾多葡萄酒通常是50加侖一桶。
1855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之後,波爾多葡萄酒聞名於世,其他國家/地區的葡萄酒釀造商紛紛效仿波爾多的釀酒技術,包括使用波爾多制式的50加侖橡木桶。
因此,750毫升的酒瓶開始被廣泛使用。